文章出處: yahoo理財

在房價節節高漲,遠遠超越一般受薪階級負擔能力後,國內近年確實興起一股檢討房市現狀的風潮,許多積習或舊觀念都被提出。而這當中被討論最多、但也最無交集的,恐怕是「房地產到底是不是經濟或產業火車頭?」

有關這項『爭論』,贊成者以本業企業主或從業人士為大宗,反對者則是相關學者佔多數,公說公有理,婆說的也有理。以花敬群教授為首的反方,確實提出鐵一般的經濟數據佐證;然從實際情況切入,房地產從生產到使用,能帶動的相關產業及產值的確也不少。

那麼,問題到底出在哪裡?住展房屋網企研室對此觀察甚久,得出一項結論,那就是:如果房市產品的使用終端是居住,無論買家是自用或租賃,都能達到若干火車頭效果;因為後續帶動的,如室內設計、裝潢裝修、水電、家電、家具,甚至物業管理等等相關產業。

然而,若買家有過高比例拿來短期操作買賣,或純粹做為個人或家戶財富形式,也就是所謂的『存房』,甚或資產配置,如贈與節稅,則前端營造仍有些許火車頭效果,但完工後的相關產業牽動效果,就會大打折扣。就甭提過多資金停泊在變現率偏低的房市,不但造成房價不合理墊高,讓自用購屋者因而降低其他消費,對其他產業投資同樣會產生排擠效應。

因此事實是,近年台灣房市的『蓬勃發展』,實是過多投資(投機)或存房行為所堆砌,而其中原因,短期當然是經濟不振、缺乏多元穩定投資管道,民間游資又過度氾濫;加上華人存有買房累積財富的觀念,還有不當稅制搧風助威,環環相扣下,98年中遺贈稅率一下大幅調降,導致房價飆漲的必然結果。

如今木已成舟,這時釐清房地產是否為經濟火車頭,其實已無意義。政府該做的是重新調整過去有誤的政策方向,且須多管齊下,缺一不可。而大原是,以往住者『有』其屋方向應調整為住宅『適』其屋,有限資源以照顧弱勢為先;因此只租不賣公宅取代合宜宅,未來則可考慮推出類似新加坡組屋的公辦地上權宅,畢竟國人仍較喜擁有自宅。

再來,過去一系列購屋補貼宜取消,畢竟仍有能力籌足自備款的族群,絕不是優先照顧的弱勢者。最後要提高居住需求彈性,也就是除購買選項外還有租賃,並改善租屋市場,包含相關稅制及扶植物管產業等,使其健全、透明化。

房地產仍有其投資財性質,不需避諱,政府責任在確保市場秩序正常化,因此實價登錄代表的資訊透明化工程須更完備,稅制改革要更全面,不僅交易資本利得,持有及遺贈部分也都要一併檢討。

掌握以上這些方向,同步變革,才有可能真正讓房價維持穩定、不暴漲暴跌;一方面民生需求得到保障,另方面投資(出租)者獲得合理利益,也能同時回饋社稷,至於欲存房者,由於讓具備民生需求性質的財貨閒置,自須付出更多代價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聰明理財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